书名:《上海胶囊》
作者: BTR
出版社:北京日报出版社,2022.1

摘要
尽管如此,它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,即消灭熟练。熟练是我的敌人。熟练把我变成工匠,变成机器,变成没有生命的东西。相比熟练,我宁愿生涩,宁愿笨拙,宁愿迷路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3-25)
摘要
有坡度的城市就好像有了另一种辨别方向的维度,除了东西南北,你会记得这座城堡在坡的上方,而那座剧院在下坡路畔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3-25)
摘要
就拿“班门弄斧”来说,原指在巧匠鲁班面前玩弄大斧,“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,不自量力”——词典上这样写。但小说家认为,这恰恰是一种尊重特定行业内专业人士的正确态度,唯有在专业人士面前展现自己的实际水平,才能获得正确的评价和指导,取得真正的进步,而不仅仅是收获一些浮夸的赞扬。倘若“班门弄厨”,鲁班说不定就会点赞,但这样的赞美有意义吗?小说家由此发明了一个新成语“候门弄厨”,即要向米其林三星大厨Joël Robuchon(侯布雄)展现厨艺,那才是真本事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3-27)
摘要
如果说整部电影的隐喻色彩稍嫌浓重的话,这一幕却是隐晦而暧昧的:这个段落是清弹工作的隐喻吗?还是为了突出在全民动员的状态下一些专业人士的自我选择?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,但或许这恰恰构成其迷人之处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3-27)
摘要
温度计可以当指挥棒吗?如何探测喉咙深处的词?在家背井离乡是怎样的体验?
发布于:5个月前 (04-01)
摘要
我记得[1]雨把地面镀成一面镜子。有车驶过,倏然在镜子上画出波纹。那是海浪拍岸的声音。窨井盖咯噔一下,几滴水汇入地下世界。然后,一切凝固了。仿佛刚才下的不是雨,而是定影液——或许这就是我们记忆的方式。任由阳光把镜子照得愈来愈明亮吧。让一切变作一团炫目的虚无。让焰火隐入浓稠的夜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4-01)
摘要
我记得某个屋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六七排空调外机。像会呼吸的墓碑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4-01)
摘要
随性的人,善于把宇宙生活中的种种窘境引向积极的方向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4-01)
摘要
从前,迷宫常用来讲述对原始人类群体流徙生活的回忆。工业革命后,人类开始崇拜直线和透明,秩序和理性,迷宫逐渐不再流行。然而,一个新的迷宫时代正卷土重来,就想一想我们城市的地铁线路图或者互联网的逻辑好了,就想一想足球为什么比短跑更受欢迎,就想一想21世纪流行的战争模式——恐怖主义袭击好了,
发布于:5个月前 (04-02)
摘要
我想为她安排了一段邂逅,一段与咖啡店老板阿山的浪漫经历。只是我还没有想好,这段浪漫关系该如何结束。对,开头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结束。
一定要结束。一定要失去。所有美妙的爱情故事都应该存在于过去时,存在于追忆之中。
发布于:5个月前 (04-02)
暂无评论